九日山在泉州市區(qū)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(zhèn)西面,距泉州市區(qū)約七公里,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跡,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九日山,一說因晉代南遷者,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,故稱之;另說曾有一道人,從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,故名。該山歷史悠久,自唐以來,文人墨客曾先后登臨或隱居于此。山勢疊疊奔騰,高在百米左右,巖石懸崖,巖峣崢嶸,綠樹掩映搖翠,山前晉江流水蜿蜒蕩漾,真是“溪流灣漾,峰巒映發(fā),奧街明秀,隱為一區(qū)“,景色迷人,風景優(yōu)美,文物薈萃,成為泉州著名的游覽區(qū)之一。
山有東西北三峰,其形如鉗。西峰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,放稱高士峰,或稱西臺。頂峰有五代石佛造像,稱石佛山。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,高 4.5米,寬1.5米,袒胸盤坐于蓮座上,衣紋流暢對稱,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,外筑石亭,以保護石像,全系石構,硬山式屋頂,面闊進深,均具一間,呈方形。東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,寄跡山中,卒后葬此,故名姜相峰,或稱東臺,又因其形似麒麟,俗稱麒麟山。北峰連接東西兩峰,叫北臺,三峰環(huán)抱成一塢,曰白云塢。塢中白云出岫,碧譚幽間,出峽南注,為菩薩泉勝跡。
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(公元228年)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。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(jīng),學習漢語,山上還留有翻經(jīng)石古跡。山中古跡遍布,如今僅留八十余處,多數(shù)集中于西峰東坡和東峰南麓,最珍貴的為宋元祈風石刻,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處。因宋元時間,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(fā)達,亞非人民每年往來于泉州很多。當時來泉州經(jīng)營海外貿易的番舶,要靠風駕船。來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,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。
九日山林木滋蔚,山巖生色,風景迷人,舊稱有三十六奇,如神遠殿、靈樂祠、肉身佛、檀越林、石佛巖、菩薩泉、仙人橋、東峰道場、秦君亭、姜相臺、天等巖、水陵堂、放生池、御書閣、墨妙堂、亂峰軒、聚秀閣、廓然亭、思古臺、一眺石、釣臺、翻經(jīng)石、碧玉峽、水清涼石、自然嗓、白云堂、惠泉、翠光堂、晉朝松、無名木、醉石、百級石、砌石庭、石龜、石碾、石盆、石硯、皆為秦君遺物也。
姜相峰
即東峰,或曰“東臺”,又因形如麒麟,俗名麒麟山。唐朝宰相姜公輔從長安貶謫來泉,寄跡此山,死后亦葬于此,故稱姜相峰。他游過的石臺,稱“姜相臺”。社壇村百姓將一口古井稱“相公泉”。
北宋·翰林學士、同安縣書法家蘇紳(參見泉州歷史網(wǎng)《泉州人名錄·蘇紳 》),在麒麟山石磴上刻“姜相峰”三個斗大隸書。
姜相墳
位于姜相峰南麓,系姜公輔(參見泉州歷史網(wǎng)《泉州人名錄·姜公輔》)墳墓。
姜相墳居中豎立石墓碑,陰刻碗粗楷書“唐·相國忠肅姜公封塋”九個大字。墓前分別兩尊石將軍,其下臥伏石羊、石獅各一對,并立一對圓頂角柱。后經(jīng)宋、明、清幾代修葺,保存至今,墓區(qū)構物具有各個時代的特點。
高士峰
即九日山西峰,又稱西臺,因唐朝著名詩人會稽秦系棲隱得名高士峰。在原秦君亭舊址左側巖石上有宋·福建提刑觀察使蘇才翁(舜元)蒞泉登游九日山時題“高士峰”石刻。
西峰東坡巨巖峭壁間,有全山最大的石刻“九日山”三字,是清·乾隆間福建提督馬負書所題。上有附記云:“郡乘山川志,朱文公兩游于此,有書九日山三字。西峰絕頂有座石亭,亭里有一尊天然巖石琢成的大石佛,高7、5米,肩寬1、85米,袒胸盤坐于蓮花座上,氣勢雄渾,為北宋郡守陳洪進為禳壓火災,于乾德三年(965年)倡鐫,是泉州最早的石刻造像藝術珍品之一。
白云塢
在三峰環(huán)抱的低洼處, 中有井曰“釣龍井”;塢中白云出岫,澗泉潺流出峽,南注山口,名曰 “菩薩泉”。
秦君亭
唐人為紀念秦系筑室隱居九日山,于其筑室處建秦君亭,五代陳洪進重修時,立秦系像于亭中。清·嘉慶二十年(1815年),其裔孫秦時中知南安縣時,重建是亭并立碑紀事于其東側。
廓然亭
位于姜相峰西側半山處,建于北宋,亭邊有古松,是詩人詞客雅集吟詠的勝地。廢于元代。宋·紹興二十六年(1156年),朱熹登游九日山,詠《題廊然亭》以記游:
四賢祠
唐秦系、姜公輔、韓偓,均為外地人隱居九日山者,泉州名士歐陽詹常到九日山從秦系、姜公輔游。宋·紹興二十一年(1151年)泉州太守趙令衿建二賢祠,祀秦系與姜公輔。后人又建三賢祠,祀秦系、姜公輔與韓偓;建四賢祠,祀秦系、姜公輔、韓偓及歐陽詹。(參見泉州歷史網(wǎng)《泉州人名錄·秦系、姜公輔、韓偓、歐陽詹、趙令衿》)
開放時間
早8:30--晚17:00
地址
福建泉州南安市豐州鎮(zhè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