夾江千佛巖景區位于樂山市夾江縣城西3公里的古涇口。這里依山傍水,風景如畫,被稱作“青衣絕佳處”。大觀山和依鳳崗對峙,青衣江從中蜿蜒而過,形成“ 兩山對峙,一江口流”的旖旎風光。
沿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,排列著200多窟石刻造像共2400余尊,故稱“千佛崖”。像開鑿于隋,興盛于唐,延及明、清;造像排列錯落有致,少則獨占一窟,多則上百尊集于一窟;大可逾丈,小不及尺,造型優美,技藝精湛,姿態各異,絢麗多彩,顯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。除摩崖造像外,還有琳瑯滿目的歷代題刻。夾江千佛巖已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。
夾江千佛巖主要景點
聚賢街
穿過夾江千佛巖牌坊進入景區,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——聚賢街。據說,歷史上的聚賢街是哲人賢士聚會之所,它北靠青山,南瀕綠水,幾十戶人家多為明清風格的傳統民居。史料記,秦惠王更元九年(公元前316年)滅蜀,建立秦國統轄之蜀郡。蜀亡過后7年的秦武王二年(公元前309年),秦軍大敗丹犁小國于此設置南安縣?!妒酚洝匪洕h高祖劉邦封功臣宣虎為莊侯“食邑南安”就在這里。
千佛寺
聚賢街往前,是一座千佛勝景坊。過千佛勝景坊,就到了“青衣絕佳處”。右邊山壁上,就有一些摩崖造像再往前,走到西城樓,往上,是大成殿,也叫千佛寺。大成殿始建于隋朝,明末被毀,清乾隆十一年重建,原來是在夾江縣城文廟,1986年遷建于此。
丹崖坪
大成殿上,是丹崖坪,丹崖之上,有許多題刻。題刻中有蘇東坡先生的《題儋耳山》詩:突兀隘空虛,他山總不如。君看道旁石,盡是補天余。儋耳山現在叫松林嶺,在海南儋州,這首詩是蘇軾被貶到儋州時寫的。據說,地處儋州西北部的儋耳山孤山一秀,傲視群嶺,夾江人把蘇軾的這首詩鐫刻在這里,大概此山給人的觀感跟儋耳山相似吧。
丹崖坪附近有靈崖洞、秀落天半亭、云門坊。丹崖坪上面,是大觀絕頂。本來可以從這里到佩玉亭再到天生橋,但現在道路不通,只有折轉回到西城樓。
龍腦石
沿江前行,有望龍坪,臨江下望,但見急流江水之中,一座龍腦奇石兀自巍然不動。明代嘉定知州郭衛宸有詩贊曰:江頭一塊石,獨立不能移。相彼波流者,誰將砥柱之。而漁綱競急,以濟舟難遲。
望龍坪前,是一座“鐵石關隘”坊。牌坊南臨百尺深淵,北依千仞絕壁,所在位置是古代的鐵石關遺址。鐵石關古棧道不僅是陸路要塞,且憑仗其險要地形,與江對岸的陡峭巖壁隔河對峙,形成一道天然屏障,扼守著一江青流?!度龂尽泛汀度A陽國志》上記敘的南安峽口伐黃元之戰,就發生在這里。
古棧道
經關口往下走,是秦漢古棧道遺址。石級直接開鑿在巖基上,從關口到城下共108步,它歷經千年風雨依然保存著原有的風貌,那被往來行人踩塌磨損塌陷的痕跡向人們展示著它的古老,這段沿江道路是歷史上有名的“南安平鄉明亭大道”。
千佛巖
所謂千佛巖的千佛,就密集分布在鐵石關下棧道右邊臨江陡峭的崖壁上。據了解,這里的162窟石刻造像共2470多尊,所以稱作“千佛巖”。這些摩崖造像略早于樂山大佛,開鑿于隋,興盛于唐,延及明、清。但與樂山大佛不同的是,千佛巖的這些摩崖造像基本上是由民間自發鐫造的,因而內容更加豐富多樣,藝術形象也更加多姿多彩。造像中最大的彌勒像龕,佛高2.7米,造型優美,比例適度,姿態與樂山大佛相似。二脅侍菩薩服飾華美,衣紋流暢,肌肉豐碩,體積感很強。這些佛像像造像排列錯落有致,少則獨占一窟,多則上百尊集于一窟,大可逾丈,小不及尺,造型優美,技藝精湛,姿態各異,絢麗多彩,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。其中的彌勒坐佛、凈土變(指展現彌勒凈土相狀之圖畫或雕刻)龕、天王龕及多窟觀音像龕,都是盛唐造像的精品。
鐫造至今1300多年來,千佛巖佛像歷經滄桑:明代以前兩次塌方損毀了部分佛像,長期的風雨剝蝕使許多佛像表層脫落,“文革”時期開山打石竟使100余窟(1000余尊)精美的佛像蕩然無存……
然而,對千佛巖佛像的保護也從未停止:宋明兩代多次建造佛像保護亭;清代縣令在千佛巖鐫刻了“禁止上下一帶開廠打石如違嚴究”的文物保護禁令,這是千佛巖最早的文物保護官方告示;民國時期主持修建“穿山堰”的胡疆容縣長,為了不損壞佛像,不畏艱險,開鑿山洞,讓堰水沿巖腳穿山而過……
開放時間
早上6:00-晚上21:00
地址
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城西3公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