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省省會武漢市位于江漢平原東部,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匯處,市區由漢口、漢陽、武昌三鎮組成,面積8467平方公里,人口728萬,轄江岸、江漢、硚口、漢陽、武昌、青山、洪山7個城區,東西湖、漢南、蔡甸、江夏、黃陂、新洲6個郊區和遠郊區。武漢交通便利,素以“九省通衢”著稱。
武漢的歷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商朝,先秦時屬楚國地,秦屬南郡,漢屬荊州江夏郡,三國時隔江分為江夏、漢陽兩縣。明清時期分設武昌、漢陽兩府,光緒二十五年(1899年)置夏口廳,1926年漢口、武昌兩縣改市,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來后,三鎮統建武漢市。歷史上的武漢商業發達,漢口曾是中國“四大名鎮”之一。1911年,推翻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就在此(武昌)打響了第一槍。今天,武漢已發展為中國中部地區工業、金融、商業、科學、文化教育中心。隨著長江沿岸的開放開發,武漢將建設成為集現代化鋼鐵、汽車、商貿金融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一體的國際性城市。
武漢自然風光獨特,四季氣候分明,擁有大都市罕有的100多個湖泊和眾多山巒;武漢的人文景觀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色,1986年被國家列為第二批“歷史文化名城”。其中風景名勝和人文跡址有聞名遐爾的黃鶴樓、晴川閣、古琴臺、岳飛亭,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、“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”舊址,盤龍城、放鷹臺、鐘子期墓、禰衡墓、楚王墓群等。
武漢三鎮名稱的由來
“武昌”之名始于東漢末三國初,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,于221年把都城從建業(今南京)遷至鄂縣,并更名“武昌”,取“以武治國而昌”之意;不過當時的“武昌”在今鄂州市。“武昌”之名移植到今武漢則是元朝初年的事。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,“水北為陽,山南為陽”是古代地名命名原則之一,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,龜山之南,故名“漢陽”;不過因歷史上水道變遷劇烈,今漢陽已在漢水之南而名不副實了。漢口古稱夏口,在三鎮中歷史最短,而發展最快,因發源于秦嶺的漢水是當時交通便利的水道,陜西商人乘船沿漢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,遂把漢水入長江處左側稱漢口,即漢水的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