贛州古城墻位于贛州市西津路,沿章江至八境臺,然后溯貢江經(jīng)涌金門和建春門到東河大橋頭(原百勝門,百勝門又稱東門),長達(dá)3600多米的贛州古城墻,是我國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宋代城墻,也是我國宋代文化古跡中的一件孤品,被專家們稱為“宋城博物館”。
贛州古城墻是唐末五代后梁時盧光稠擴(kuò)城后奠定的基礎(chǔ),當(dāng)時是土城。后來因江水泛濫沖壞土城,至北宋嘉佑年間(1056-1063),孔宗瀚任贛州知州,開始使用磚石修筑城墻。經(jīng)過南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、加固、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高大雄偉的磚城,城墻平均高7米,且護(hù)城河、墻垛、城樓、警鋪、馬面、炮城等設(shè)施齊全,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、鎮(zhèn)南門、百勝門、建春門、涌金門5座城門,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甕城。清朝咸豐年間,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,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、小南門、大南門、西津門、八境臺5座炮城,目前,八境臺和西津門炮城都保存完好,東門炮城還保留了一部分。
最值得一提的是,在古城墻上保留有數(shù)以萬計的帶有文字的城磚,稱“銘文磚”。據(jù)市博物館統(tǒng)計顯示,共有各種不同內(nèi)容的銘文城磚521種,最早的一種銘文磚記于北宋熙寧二年,最晚的一種銘文磚記于民國四年。這一塊塊帶有銘文的城磚,猶如一部歷史的巨著,記載著古代贛州城的興衰和變遷。1996年,國務(wù)院將贛州古城墻列入全國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
贛州古城墻是唐末客家人盧光稠擴(kuò)城后奠定的基礎(chǔ),至北宋嘉佑年間(1056-1063年),孔宗瀚任贛州知州,開始用磚修筑城墻。后來經(jīng)過南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國,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、加固,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,高大雄偉的城墻。
而且護(hù)城河、墻垛、城樓、警鋪、馬面、炮城等設(shè)施齊全,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、鎮(zhèn)南門、百勝門、建春門、涌金門5座城門,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甕城。清朝咸豐年間,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,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、小南門、大南門、西津門、八境臺5座炮城。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,又有江水相助,易守難攻,有“鐵城贛州”之稱。太平軍兩次攻城,中央蘇區(qū)時期紅軍六次攻城,都沒有攻破。現(xiàn)在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、西津門、建春門、涌金門4座;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臺和西津門炮城;這些城墻、城門不僅成為今天的游覽景點(diǎn),而且至今還在為贛州防洪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
開放時間
全天
地址
江西省贛州市西津路